不知为什么,一提到“艺术照”这三个字,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感。这种“喜感”可能来自于艺术照对“艺术”的解读。
如何把人拍得不普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是给人进行一番“艺术装扮”。于是有了曾经的那些童年“艺术照”,最主要的创意是就是cosplay(这里泛指角色扮演):
交际花型 来源于电影里的民国现代美女
女特务型 有一段时间女特务很“酷”
古装型 唐僧、许仙、观音、大阿哥。。都是热门cos对象
所幸的是这批“不堪回首”的童年照主要属于80后。80年代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新风尚,有了新的“审美”风潮。而作为70后,我很幸运地没赶上这阵风潮,所以我的童年照是很傻气的,一点也不“艺术”的那种!
如今的孩子拍艺术照显然升级了。妆容有了改善,不再像过去那样粗制滥造。当然摄影“艺术”的思路还是传承了下来——必须“艺术装扮!”而现在COS的对象也更多了:
各种昆虫动物是都是创意
用各种什么鬼的装饰堆砌来表现艺术感
贵族、老板,人们心中的高贵
欧范儿!多么精良的道具服!
也有传统的,古装比以前讲究多了
现在还时兴各种主题服装及背景道具,比如“小海军”,“深林仙子”等
米奇公主。为了省成本,到处都是山寨服装,注意头上蝴蝶结是纸片做的
孩子是懵懂无知的,拍照时总是被放在各种布景环境中,装扮成各种形象,满足大人的乐趣。其实任何孩子本身都是可爱的,为什么不拍他们本来的样子呢?“本来的样子我们自己已拍很多了,还用你来拍?”很多家长面对影楼都是这么想的。确实是,如果没有这些“艺术”道具,很多影楼拍的可能还不如家长自己拍的。在中国,影楼其实很多时候卖的不是摄影,而是这些服饰道具。
儿童是这样拍的,那成人呢?当然也是同样原理,要各种奇装异服,否则有什么好拍的?
比如,有一种古装美女艺术照:大古装,浓妆艳抹,色彩华丽,造型繁复,还有各种主题,跟拍大片儿一样:
这种摄影风格上趋向于露、透。。尽可能展现女人的魅惑、矫情。。
这种“大片”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实现了人们cosplay的愿望,体验自己不同的形象效果。这种繁复的造型被认为是“艺术”的。当然,你看到的样片往往是由模特扮演的,自己真正拍的可能是这样的:
还有很多影楼不走古装效果,也要有非同一般的装扮:
不管是不是结婚,婚纱和礼服是女性的最主要艺术服装
还有些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装”
到此,前面讲的艺术照都算“小儿科”,而真正的大餐是——婚纱艺术照!
这种真正开始于上世纪末期的摄影形式目前占据了中国商业人像摄影最大的市场份额,而这种主要模仿西方婚礼形式装扮的婚纱摄影却是中国特有的(国外不拍婚纱艺术照,而是穿着婚纱的婚礼现场摄影)。
现在婚纱摄影已经发展了多样的浪漫主题和形式。不过,很大一部分婚纱本质核心的cos对象就是欧式贵族,为的是圆的是每一对新人都想做的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梦!
从儿童艺术照到婚纱摄影,我们的人像摄影方式一脉相承,都是各种装扮、cosplay!从来不拍摄真实的自己。源于觉得自己不够美,或者摄影师没有能力将一个没有装扮的人拍出美感!人们通常喜欢在特定时刻或者特定形象时为自己拍照留念。所以如果找影楼专门拍照,一定要装扮成不是平时自己的样子。或许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和虚荣。而摄影,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充当了记录的功能。这种方式和心理普遍存于国人心中,于是就有了中国特色的艺术照!因此,国人习惯思路就是拍照前必装扮(现在又多了拍照后必PS),而且希望摄影师提供这种全方位服务。以此,商业人像摄影机构弱化了摄影本身,而用所谓多种装扮的“一站式”服务来营销。
装扮本质是一种扮假,并不是不好,即使装扮拙劣,夸张,按照真实情况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过程和效果。但如果把扮假的效果当成形象目的,去极力拍出真实感,用虚伪的套路去拍摄记录,则是恶心和媚俗了。从这种立意和角度讲,以前那种不堪回首的童年照比现在的那些美女艺术照反倒更有趣。
不要忘了,摄影从诞生到能够成为一门艺术,恰恰是超越了最基础的记录功能。能够比真实更真实,或者更特别地抓取展现真实瞬间的效果,这是摄影艺术的真谛。不过现代艺术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前一段看到的孙郡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种以摄影、绘画为主要手段综合创作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我们狭义上定义的摄影艺术。
但不管是什么,摄影表达的具象或抽象的艺术美,都是真实意念和形象的演绎,都与那些所谓cosplay的创意没什么关系。现实是,当虚荣、情色和猎奇等庸俗品位的留念展示成为需求,为满足此需求的平庸媚俗的摄影就只能沦为cosplay的记录。
相关阅读: